“假設有一天,我創業失敗,身無分文,這時把我隨意丟到任何一個說英語的國家的街道上,我相信自己會在5 年或10 年內重新變得富有,因為我已經掌握了“賺錢”這門技巧,而這門技巧人人都能學會。賺錢跟工作的努力程度沒什么必然聯系。即使每周在餐廳拼命工作80個小時,也不可能發財。
要想獲得財富,你就必須知道做什么、和誰一起做、什么時候做。與埋頭苦干相比,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思考。如果還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那么你先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在這之前,不要盲目發力。”
這是硅谷知名天使投資人納瓦爾?拉維坎特分享過的一段話。從印度新德里的貧困家庭,到 “討生活的移民”,再到現在硅谷知名的天使投資人,納瓦爾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財務自由,他把這門“賺錢”的技巧總結為一個話題:如何不靠運氣而致富?
而這個話題的答案,他也明確給到了:找到專長,發揮杠桿效應,培養判斷力,勇于承擔責任,最終你會得到自己應得的。
豐采網分享第一點:找準適合自己的專長
要想在社會上賺到錢,就要為社會提供其有需求但無從獲得的東西。如果社會已經創造出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你也就不被需要了。
所以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你能為社會提供哪些其有需求但無從獲得的東西,而提供這些東西對你來說又是輕松自然的事情。
這就是你的專長。
想要找準適合自己的專長,可以回想一下在孩提時代或青少年時期,有哪些事情是你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的。
有時候,即使你自己不覺得那是一門技能,身邊的人也會留意到。你的母親或者你成長過程中最好的朋友會知道你有什么特別之處。
在基因、成長環境和個人對環境的回應的共同作用下,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專長。專長是一個人個性和身份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旦找到自己天生喜歡和擅長的領域,你就可以朝著這個方向持續前進。
在“成為自己”這件事情上,沒有人能比得過你。
豐采網分享第二點:發揮杠桿效應
獲得財富需要杠桿。杠桿可以來自勞動力、資本、代碼或媒體。
第一,勞動力杠桿,也就是讓別人給你打工。
勞動力杠桿是一種最古老的杠桿,但在現代社會,這種杠桿的效果并不是最好的。我甚至認為這是一種最落后的杠桿。
因為管理他人是一件非常復雜、極具挑戰的工作,需要高超的領導技巧,弄不好管理者會落個眾叛親離、被手下生吞活剝的下場。
資本是第二種相對較好的杠桿形式。
資本杠桿就是用錢來擴大決策的影響力。資本是一種更現代的杠桿形式,利用資本杠桿有 一定的難度,需要一定的技能。
在 20 世紀,人們曾經利用資本杠桿獲得了驚人的財富。資本杠桿是20 世紀杠桿的主要形式。遍覽最富有的人群,你就會發現,最有錢的人是銀行家,是腐敗國家的政客,他們本質上都是可以動用大量資金的人。
再看看大型公司的高層,除了科技公司,絕大多數老牌大型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其實都在做財務工作。資本杠桿的放大效應非常明顯。管理資本要比管理人更容易, 因為隨著資本的不斷增長,其管理難度會遠遠低于管理不斷擴張的團隊。
最后一種杠桿是最新出現的,也是普通人最觸手可及的。這種杠桿就是“復制邊際成本為零的產品”。
其中包括書籍、媒體、電影、代碼。在所有不需要他人許可就能使用的杠桿中,代碼可以說是最強大的一種—只需要一臺計算機就夠了。
不要再把人分為富人和窮人、白領和藍領了。現代人的二分法是“利用了杠桿的人”和“沒有利用杠桿的人”。
復制邊際成本為零的產品是最值得研究的杠桿,也是最重要的杠桿。這種最新形式的杠桿創造了全新的財富,創造了所有新晉億萬富翁。
對上一代人來說,財富是由資本創造的,發大財的是沃倫·巴菲特這些搞投資的人。而新一代富翁的財富都是通過代碼或媒體創造的。比如杰夫·貝佐斯、馬克·扎克伯格、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比爾·蓋茨和史蒂夫·喬布斯等等。
競價版愛采購覺得新杠桿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使用它們或獲得成功都無須經過他人的許可。要使用勞動力杠桿,就得有人決定追隨你。要使用資本杠桿,就得有人給你提供資金,你再去進行投資或開發產品。而編程、寫書、錄播客、發推特、拍視頻這些事情不需要經過任何人的許可。
人類在不斷進化。曾幾何時,人類社會是不存在杠桿的。如果我幫你砍柴打水,那 8 個小時的勞動所產出的就只是 8 個小時的成果,投入與產出是相等的。
后來人類發明了杠桿,發明了資本、合作、科技、生產力等各種手段,人類社會進入杠桿時代。
在這樣的時代,作為一名勞動者,只有最大化地發揮杠桿效應,才能利用有限的時間和體力產生巨大的影響力。與一個沒有利用杠桿的勞動者相比,利用了杠桿的勞動者的產出會增加成千上萬倍。
對利用杠桿的勞動者而言,判斷力的重要性遠超投入時間的長短和工作的努力程度。
豐采網分享第三點:用判斷力去賺錢
納瓦爾說:于我而言,我希望單純靠判斷力來獲得報酬,而不是靠勞作。我想讓機器人、資本或計算機完成實際工作,而我只靠判斷力賺錢。
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立志掌握某些領域的專業知識,并以此賺取經濟回報。如果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最大化地利用杠桿,無論是機器人、計算機,還是其他任何人或技術,那么我們都可以成為自己時間的主人,因為沒有人會考核我們在工作中投入了多少時間,我們只需要對自己的產出負責。
可以想象,對一家市值 1 000 億美元的公司而言,如果在判斷準確率為 75% 和 85% 的兩個人之間選擇,那么公司會愿意支付 5 000 萬美元、1 億美元,甚至2 億美元聘請準確率更高的人擔任決策者。因為多出的 10% 的判斷力對于引導企業的方向極具價值。
首席執行官的報酬之所以很高,就是因為杠桿效應。在判斷力和能力上,毫厘之差都會有天壤之別。在實際操作中展現出色的判斷力,擁有可信可靠的判斷力,這一點非常關鍵。
巴菲特之所以被稱為“股神”,是因為他的可信度極高。他對自己的業務極為負責,一次又一次在公開場合做出正確的判斷。他以高度正直著稱,贏得了社會的充分信任,加上他判斷力出色,所以人們敢在他身上押上不計其數的籌碼。沒有人問他工作有多努力,沒有人問他幾點起床、幾點睡覺。大家都說:“巴菲特, 你只要把業務搞好就行了。”
要具有出色的判斷力以及高度的責任感和優秀的業績記錄,這幾點至關重要。普通人把時間浪費在短期思考上,浪費在毫無價值的繁重工作上。而巴菲特會用一年斟酌判斷,然后用一天采取行動。他一天的行動可以影響未來幾十年。
豐采網分享第四點:責任感:以個人名義承擔商業風險
培養責任感,勇于以個人名義承擔商業風險。社會將根據責任大小、股權多少和杠桿效應回報你。
以房地產行業為例。在房地產行業,最低級的工作莫過于做房屋維修。維修師傅按老板要求,早上8 點到客戶家里開始干活,每個小時能掙 10 到 20 美元。
這里不存在任何杠桿效應。出售自己的技能、出租自己的時間,得到的報酬只能比最低工資略高一點兒。
往上一層是為業主修建房子的承包商。他們承包項目的合同金額可能是 5 萬美元,給工人開出的工資是每小時 15 美元,他們把中間的差額裝進了自己的腰包。
做承包商顯然比做維修工人更好。但怎么衡量好與不好呢?怎么知道其中的差別呢?之所以說做承包商更好,是因為承包商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承包商需要對結果負責。
如果項目進展不順利,他們會夜不能寐。承包商請工人來干活,獲得了勞動力杠桿。他們也擁有更多專長,比如如何組織團隊,如何確保團隊按時完成任務,如何處理與城市管理相關的法律問題等等。
再往上一層是房地產開發商。開發商做的事情就是買入房地產,雇用承包商通過改造提高房產價值,然后出售房產,獲得利潤。
他們最開始可能需要以貸款或向投資者募資的方式買下房地產,然后拆除重建,進行銷售。工人每小時能掙 15 美元,承包商一個項目能賺 5 萬美元,而開發商的收入遠不止這些。
他們低價買入,高價賣出,除去建筑費用,還能賺取 50 萬美元甚至 100 萬美元的利潤。這時需要注意了:開發商需要做什么呢?他們需要做的就是承擔重大責任。
開發商要承擔更多的風險和責任,在擁有更大杠桿效應的同時,他們也需要擁有更多專長。他們需要了解融資方法、與城管相關的 法律法規、房地產市場的走向等等,也需要判斷風險是否值得承擔。其工作難度比承包商要大得多。
再往上一層是房地產基金經理。房地產基金經理擁有巨大的資本杠桿。他們與許許多多開發商打交道,囤積了大量房屋。
再往上一層可能是這樣一個人:他想在房地產市場上發揮最大的杠桿效應,擁有最多的專長。這個人會說:“我了解房地產的方方面面,從基本的房屋建設到物業和銷售,再到房地產市場的運轉規律和繁榮周期。我同時也了解科技行業,知道如何招募開發人員,如何編寫代碼,如何構建一個好產品,我也知道如何獲得風投,如何取得回報,對科技和金融的運轉方式了如指掌。”
但很顯然,這不現實,因為沒有一個人擁有這么多知識。要實現目標,可以把具備不同技能的人才聚到一起,組成團隊。這樣,團隊成員聯手就擁有了在科技和房地產領域的專長。
這樣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做法意味著公司將承擔巨大的責任,同時也承擔了重大的風險,因為創業者會把全部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
公司會聘用大量開發人員,這是代碼杠桿。被吸引來的投資和創業者初始投入的資本構成了資本杠桿。公司同時雇用了行業頂尖人才,例如優秀的工程師、設計師和營銷專家等,這是勞動力杠桿。
最終的結果可能是打造出類似房地產搜索引擎 Trulia、互聯網房 產中介網站 Redfin 或免費房產評估網站 Zillow 這樣的公司,財富創造潛力可能有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
隨著層級不斷向上,杠桿效應愈加明顯,責任愈加重大,需要的專長也越來越多。在勞動力杠桿的基礎上增加資本杠桿,在勞動力杠桿和資本杠桿的基礎上增加代碼杠桿,通過這種方式,創業規模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接近擁有所有上行潛力,實現價值極值,而不再僅僅是領取薪水那么簡單。
納瓦爾把自己的這一套原則和經驗總結為一句簡單的話:就是把自己產品化。
“把自己產品化”,這句話有兩個重點,一個是“自己”,一個是“產品化”。
百度愛采購競價所理解“自己” 具有獨特性,“產品化”是發揮杠桿效應;“自己”具有責任感,“產品化”需要專長。因此,這兩個重點就可以概括上述所有的理念。如果想要實現致富的長期目標,你需要先問問自己:“這是有需求但無從獲得的東西或者服務嗎?
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再問問自己:“我實現產品化了嗎?我實現規模化了嗎?我擇規模化的方式是勞動力、資本,還是代碼或媒體?”
“把自己產品化”很難,可能要花幾十年,但是并不是要花幾十年執行,而是要把大部分時間用于思考:我能提供什么獨特的價值?我能承擔多大的責任?我有哪些杠桿可以撬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