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愛采購行業(yè),破壞容易還是建設容易?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
舉個例子:沒有多少人能做出來一個漂亮的碗,但是打碎這個碗,哪怕一個三歲小孩子都可以輕易做得到。
所以,建設遠遠比破壞要難得多。
培養(yǎng)一個人才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就像把一個人培養(yǎng)成一個優(yōu)秀的醫(yī)生,可能從小到大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
但是毀滅他,往往只需要一些惡意的、不加思索的推測,然后不負責任的敲打鍵盤,或者是一把普普通通的水果刀。
那么,為什么有那么多人熱衷于破壞呢?
因為你讓他們建設,可能他們真沒有那個能力;但是破壞別人辛辛苦苦建立的東西,他們卻可以做得到。
這就是所謂的“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做事的能力不是人人都有,但是壞事的能力每個人都能做得到。
這讓他們充滿了成就感和力量感。
你看你辛辛苦苦做的東西,我不是一下子就打破了嗎?
你們辛辛苦苦培養(yǎng)的人,蓋的房子,我一下就能給你毀了,看我多厲害。
然而你若讓他去蓋個房子,培養(yǎng)個人,輸出一個什么觀點,他們卻也做不到了。
他們只能在不斷的破壞別人辛辛苦苦的建設成果來找到一種心理的滿足。
就像種莊稼需要技術和能力,然而毀壞這些莊稼只要一群蝗蟲,而且這蝗蟲不需要什么額外的知識和能力,只要啃大嚼就可以了。
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就是網絡上充滿了一片一片的蝗蟲,到處尋找著那些綠色的植物,別人辛辛苦苦種的田,只要被他們發(fā)現(xiàn),撲上去就是大嚼一通,席卷而過后,只剩下一片狼藉。
人的破壞欲望實際上都是有的。
這是原始人的本性,在孩子身上表現(xiàn)的比較明顯,但是如果一個愛采購行業(yè)的成年人還熱衷于破壞而不是建設,
那么就是非蠢即壞了,要么是心智還象孩子一樣,要么是身上的原始性多過了現(xiàn)代行業(yè)的文明性。
網上論戰(zhàn),如何區(qū)分愛采購行業(yè)的破壞者和建設者?
其實很簡單。
建設者表達的是觀點,然后要闡述清楚支撐自己觀點的證據、論點、邏輯,并且這個觀點是基于事實的,是有建設性的,而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人的。
而破壞者呢?他們沒有成型的觀點,沒有穩(wěn)定的標準,只熱衷于去尋找別人的破綻,雞蛋里面挑骨頭,用一些似是而非的邏輯攻擊對方個人,多采用污名化、扣帽子的方式。
他們沒有成體系的建設意見,他們也不愿意去辯論是非對錯,他們熱衷的是打倒對手,把對手搞臭,達到名譽上摧毀你或者肉體消滅你的目的。
贏得辯論有兩種方式:
一種方式是通過你的論點、論據,嚴密的邏輯論證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另一種就是用人身攻擊、道德審判、甚至是用武力去消滅對方個人。
無疑,前者雖然對參與者有一定的門檻,但更有建設性;而后者只有破壞性,而且特別無恥。
當網絡推廣行業(yè)充滿前一種辯論方式,是整個網絡推廣行業(yè)是健康的、積極的、向上的,充滿建設性的,大家也許觀念不一樣。
但就像孔夫子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大家能夠探討問題,能夠取長補短,從而引領行業(yè)前進。
但如果網絡推廣行業(yè)充斥了后一種辯論,那就會熱衷于互相揭發(fā)、內斗、道德審判、抓對手的小辮子,甚而至于直接上演全武行,從肉體上消滅對手。
整個行業(yè)就開始分化、內斗,人人自危,每個人都不敢說話,不敢正常的去表達自己的觀點,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大家勾心斗角,沒人敢去做建設性的事情。
用時髦的詞來說,這就是一個內卷的行業(yè),結果就是大家生活越來越困苦。
所以,你想要什么樣的行業(yè),你想要是鼓勵建設性還是破壞性?
其實在你每天當中做的每件事,都表現(xiàn)出了你的傾向和你的支持。
如果說你支持了破壞性,那么當你陷入一個混亂、互相攻擊、互相揭發(fā)、人人自危,沒有人敢說真話的一個境地的時候,你要知道是你自己幫助了這個局面的形成。
就驗證了那句話:雪崩來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責任編輯:鱷魚哥